服務:


徒手治療

徒手治療(又稱為「手法治療」)是物理治療的一個分支,但它需要治療師接受額外的訓練才能完成。徒手治療有著可以追溯至古代的悠長歷史,特別是在中國古代,徒手治療已經被用於治療背痛。另外,脊椎指壓治療和整骨療法其實也起源於早期的徒手治療。

徒手治療主要是針對運動訓練中的功能性傷病。因此,該治療僅針對肌肉、關節以及神經。但是,徒手治療不但是一種專業的治療方法,而且還具有診斷功能。因此當運動員感到不適,並確診其原因後,可藉由鬆動術來恢復不受傷病限制的行動以及減緩疼痛。

為了實現此一目標,治療者採用特別的手法以及相應的鬆動術。其中可以分為三大項:徒手牽引、平滑療法和軟組織治療。徒手牽引是將關節進行伸展以緩解其所受的壓力。這種治療方法不但能緩解疼痛,還能提高關節的靈活度。平滑療法的目的則在恢復關節受傷前的靈活性,並增加關節的活動範圍。軟組織治療包含了各種伸展和放鬆的技巧,輕度伸展用於延長肌肉,使其盡可能的是應活動範圍加大的關節;針對不同的關節,特別是椎間關節,可以採用不同的療法。治療通常不會帶來疼痛感,還須搭配一些治療性的訓練。所有療法的最終目標都是加強肌肉韌性,並緩解關節所承受的壓力。徒手治療從傳統物理治療中衍生而來,因此其費用屬於大部分保險公司都受理的基礎保險範疇。

運動物理治療

物理治療的主要目標是治療功能或活動受限的患者。因肌肉群縮短或者肌肉不均衡造成的損傷通常會引發一段長時間的持續性劇痛。

運動物理治療是物理治療下的一個專業分支。運動物理治療 節由治療師自己對運動以及運動傷害的知識,來幫助運動員恢復至最佳狀態。運動物理治療包含了在比賽期間提供支援以及預防性治療,例如預防肌肉或韌帶耗損。在大多數情況下,我們採用貼紮療法以最大程度的減少施加於肌肉和韌帶的壓力,避免傷病。

運動物理治療在過去幾年發生了極大的變化。此前很長一段時間,運動物理職療幾乎完全採用被動治療法,例如按摩、電療或者冰敷。在這個過程中,運動員在當時──很不幸的 ,直到現在依舊──被視為「已經痊癒」,並重新回到隊裡接受競技訓練。

然而從康復到能重新投入訓練,其實還有很大的差別,太快回到賽場上只會更快速的導致舊傷的復發!由於缺乏相應的知識,許多治療師不知如何分析運動所帶給運動員的特殊壓力,因此,教練也無從依照傷口癒合生理學來制定個人訓練課程。這之間的空隙,現在則可以藉由合格的運動物理治療師來填補。

近年來,治療師透過分析和記錄這種運動相關的特殊壓力,發展出了一套完整的、量身訂製的個人復健計畫,專門針對有壓力困擾的運動員。這個計畫能確保在完成復健的過程中,同時充分刺激運動員在他們各自的領域中突破自我的極限。


醫學訓練治療

這一治療旨在部分或完全恢復個人受限的活動力。該治療採用的方法就是活動,基本上就是訓練,並在此期間,透過採取各種治療手法,來增加運動員的力量、耐力以及協調性。

通常在復健治療的初期,在物理治療師的指導下,患者接受必要的訓練,進行在傷後或術後能開始進行的運動。醫學訓練治療是訓練項目組成中的一個重要部分。結合物理治療以及健身器材,復健訓練項目現在正漸趨完善,並持續發展中。


最適化訓練

我個人對於最適化訓練的理解是,在基於科學的、為你量身地做的服務下,實現你的訓練目標。訓練的結果則是效率以及成績的最佳化。在此期間,你得先設定你的個人目標(從實現成績最佳化到體重的減輕),而我則負責全程協助。此外,我還會把其他運動專業人士的訓練內容以及必要的醫學相關知識都加入至訓練的規劃中。

肌筋膜炎治療

肌筋膜指代的是“肌肉”和“筋膜”。筋膜指的是包裹肌肉、關節、韌帶、神經和肌腱的結締組織。很多時候慢性壓力以及受損肌肉組織是造成“肌筋膜痛疼綜合征”的原因。

肌筋膜炎會引發神經、肌腱、骨骼以及肌肉連接處的功能性紊亂,導致產生一個緊繃的肌肉帶或者有痛疼的“激痛點”。 当肌腱渐次移形变成肌肉時,能夠觀察到結締組織增厚,與此同時發生彈性喪失、個別纖維組織扭轉或肌肉層粘黏的情況。

功能性紊亂並不總是表現為局部疼痛,而常常導致相關區域的發散性痛疼。單個肌肉就像鏈條中的一環,由筋膜結締組織連接(肌鞘),串聯著整個身體。正是這種深層次的連接結構導致了前臂肌肉的痛點和粘黏,最終造成了網球肘或肩痛等毛病。下肢肌肉長期性的痙攣則可能導致膝關節或腰脊椎關節突出。

治療的核心理念在於一個對肌筋膜組織的各種病灶,采取有效的、可操作的治療方法:

  • 扭傷
  • 肩膀僵硬
  • 頸背疼痛
  • 網球肘
  • 踝或膝關節痛
  • 運動員常年病痛


顱下頷治療(頷關節治療)

顱下頷功能紊亂常常由頭骨(頭蓋骨)及下顎(下顎骨)不正導致。相對於傳統專業醫生難以跳出既定的思維模式,物理治療師面對類似面部疼痛、暈眩、頸椎病,甚至耳鳴、頭痛等病症時,會綜合各種療法包括徒手治療等進行診斷,計有其獨特的優勢。尤其在診斷顱下頷功能紊亂時,病人的多方面因素都會被納入考慮範圍中。

當吃飯或張嘴時下頷破裂、夜晚入睡後磨牙或使勁咬牙入睡都可能是顱下頷功能紊亂的徵兆。我們通常認為壓力是造成磨牙的一個重要原因。此外,各種不協調,例如咬手指甲或筆、過度咀嚼口香糖、擠壓嘴唇、使勁吸臉頰、趴睡、用不正確的姿勢仰頭,都可能造成咀嚼肌、下頷關節負擔過重,甚至造成下顎位置不正,並最終導致神經緊張,甚至頸部、背部頷骨盆處肌肉疼痛,即使這些部位可能離真正引發病痛的部位很遠。肌肉或關節的不協調還可能源於事故引發的位置不正,例如撞到下巴、頸椎過度屈伸損傷、看牙醫時或插管麻醉時長時間張嘴。不良的坐姿(駝背坐)也會改變肌肉的拉緊狀態,並最終引發一系列的不協調。

目標:
恢復受限的靈活性, 修復肌肉緊張紊亂, 減少疼痛


Mulligan徒手治療

Mulligan徒手治療之名源自於創始者Brian Mulligan,一位紐西來的物理自療師。其概念與徒手治療一致,在實踐中發展,並回饋於實踐。這個綜合的治療方法是在施行鬆動術時,同時結合病人的主動動作。其術語「動態鬆動術」(mobilization with movement)也由此而來。

Mulligan徒手治療目前在德國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重視。作為徒手治療的一個補充,Mulligan的理念包括了針對脊椎和四肢關節的診斷和治療技術。「動態鬆動術」(MWM)被用於治療活動受限或關節疼痛。在治療中,治療師進行輔助引導,而患者則主動朝疼痛部位或者活動受限的方向鬆動關節。在治療接近尾聲時,病人自己或者治療師可以朝活動受限的方向,對疼痛部位施加更大壓力以獲得最大的治療效果。

根據他自己的觀念,Brian Mulligan假設,即使關節只承受最小程度的位置不正,都會造成活動受限或者一動就痛。被動關節鬆動和病人主動鬆動的結合,能矯正位置不正的現象。在這一過程中,治療總是會根據病人的個體情況進行調整。例如,關節活動受限發生於坐下的時候,治療時患者就需保持坐姿。這意味著在一個有疼痛刺激的姿勢下進行功能治療。

治療的核心是消除疼痛

科學研究證明,疼痛消除和功能提升之間確有關聯。這項新的治療方法的最大優勢,在於它能快速解除疼痛。自然,患者就能在無痛的情況下進行訓練。這不僅阻止了即將產生的疼痛遷延,還重新平衡了大腦的生物化學處理機制。患者對自身的運動也有了更多的自覺。


更多相關資訊 Mulligan徒手治療

整骨治療

什麼是整骨治療?
整骨治療在醫學上主要用於診斷和治療功能性失調。診斷和治療這兩個目標,都需要借助於整骨治療的特殊方法來達成。欲運用此一治療方法,首先須要掌握一定程度的解剖學知識。其治療的原理主要依據人體的完整性、各部位的自主性、功能性以及自我調節力

整骨治療如何產生療效?
我們的身體持續的調節所有的生活機能機能,很多時候連我們自己都沒有意識到這一點。這包括了血液循環、有韻律的呼吸運動、消化系統的自治能力、體液流動,以及肌肉、肌腱、關節和結締組織的協調運動。當人體活動受限時,會影響到身體的正常功能。當身體靈活性發生化,就 表示某個部位出現了功能性紊亂。因為身體並不總是用疼痛或者不是來「顯示」功能性紊亂的發生。人類這種有機體可以自我修復,且天生擁有緩解一些「紊亂」的能力,例如針對不當的姿勢、壓力造成的緊繃,甚至是一些傷病。在這種情況下,功能被削弱的器官功能只能由身體的其他部位代為執行,這使得功能性紊亂「轉移」,並影響其他器官。但是,如果狀況超出了自我修復的界線時(「我以前都能輕鬆地應付!」),僅僅一個很小的身體或心理改變,就能造成強烈的不適反應,而且這種不適很有可能會出現在全身。舉例來說,一道氣流或者一個笨拙的動作就會引起腰痛。所以,光從痛處下手,常常無法找到病根並加以治療。

此時,整骨療法的作用就突顯出來了。靠著敏感而經過專業訓練的雙手,治療師能從僅僅幾個受限的身體動作中,找到功能性紊亂發生的位置,並用專業手法恢復受到限制的身體活動,並且治癒紊亂。因此,整骨治療的專家透過恢復活動能力來幫助紊亂的身體恢復正常功能,其實就是由釋放並支持人體的自我治癒能力來實現治療的目的。他們對解剖學精確的掌握以及相關的心理學知識,都能避免「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找到病症的根源,將全身綜合考慮後再進行完整的治療。

何時會用到整骨療法?
放心地把自己交給整骨治療師,他可以幫你治療多種不適和疾病。相對的,整骨治療師也會在必要時和醫生以及其他治療師合作,並結合其他診斷和治療方法。整骨療法從本質上來說,適用於身體的所有功能性紊亂,即使這種紊亂是長期累積造成的。而且整骨療法還可以用於各種年齡層的人。任何一種活體組織都能使用此療法。整骨療法還有可能治療不同種類,甚至長時間的精神緊張、骨骼損傷以及相應的肌肉、韌帶損傷,例如椎間盤突出、腰痛、事故造成的損傷、下顎關節不適等。有時候,該療法還能治療耳鳴、消化問題(不包含因腫瘤或潰瘍引發的消化不良)、失禁和經痛。嬰兒和兒童因在子宮內、出生時或出生後由外傷引發的病症,也都可嘗試用整骨療法來治療。

運動按摩

整體來說,按摩就是用徒手方式作用於身體和肌肉表面以達治療的目的。通常它還能間接的改善整個身體的協調機制。

按摩主要是促進循環的一種方法。按摩能擴張微血管(人體內最細的血管)以改善血液循環。此外,按摩還能預防流血後產生血栓、消除代謝廢物以及代謝殘渣等。運動按摩是對傳統按摩的一個補充,將新舊技法結合在一起。運動按摩的產生,滿足了運動員和運動愛好者的需求。

  • 賽前按摩

    在體育界,按摩已經成為了比賽的一部份,幫助運動熱身,並調適好肌肉的狀態。

  • 康復性按摩

    這個類型的按摩用於體力消耗之後,促進新陳代謝廢物的排出,以及康復的中期階段;在這種情況下,深層按摩等幫助反流的按摩手法,都值得推薦。

肌內效貼布

二十多年前,日本人K‧Kase發明了這種貼布置療法,以及與其相應的貼布材料。後來這一概念得到了發揚,並逐漸演變為一種複雜的醫學治療理念。國際普遍認為的貼紮概念包括了醫學貼紮、交叉連結,淋巴、經絡和針灸貼紮。布農種類的貼紮法可單獨抑或混合使用。一種在歐洲興起的彈性橡皮貼可以非常迅速而方便的用於貼紮,這種獨特的貼紮法能對肌肉、關節以及淋巴腺、神經系統產生刺激性的功效。

彈性貼布可以連續使用多日,且不會讓皮膚產生不適反應;它能依不同貼法,而產生刺經性或放鬆性的功效。另外,在對淋巴腺進行貼紮時,反而能降低對受傷組織的壓力,以加快淋巴流,幫助更快康復。我們皮膚裡一種獨特的「感覺接收器」細胞可以啟動身體自身的痛感減弱系統,因此,一旦對關節處的接收器細胞加以刺激,即能降低痛感,在活動時感覺更舒適。此療法的另一個優點是:患者的靈活性完全不會受到影響。

乾針療法

乾針療法是徒手深層肌肉按摩療法的有效補充。該療法是用針對造成身體不適處的激痛點進行針刺,且不使用任何藥物(乾針的「乾」由此而來)。治療的結果是使緊繃得到緩解、局部血液循環得到改善、局部炎症減少等。乾針療法現被用於運動物理治療、外科術後復原以及任何的疼痛綜合症狀。無術研究已經證明,沒有必要在針刺時加入任何藥物,也能達到治療的效果:真正有效的,是精準的針刺本身。這乾針一詞也是因此而來。

乾針療法在1996年首次在瑞士被使用,今日則已被專業人士系統性的採用。每次使用乾針療法時,激痛點被一次性使用的針頭扎入。雖然採用同樣的工具,但乾針療法和中醫的針灸治療是幾乎沒有關聯的。當患部被扎時,皮膚幾乎沒有任何感覺,被扎後激痛點相應的緊帶區會快速產生大面積的收縮。這種局部的痙攣可能會稍微讓患者產生不適,但這在肌肉內刺激療法中卻是非常必要的。若能忽略這種不適感,相對於徒手治療,大部分患者更傾向於選擇乾針療法。然而,如果病人對於用針刺激肌肉的乾針療法心有疑慮,治療師也可以採用導入性刺激,及只扎皮膚表面或者採取其他著力於激痛點的徒手治療。另外,僅用乾針療法扎皮膚表面來治療肌筋膜炎也是可行的。